賀伯特・麥考雷透過他發行的報紙所發表的言論,還有1920年代拉哥斯及奈區其他地方所組織的抗爭,都一再表示奈人對外邦統治的反彈,也指出他們相信奈人有能力治理自己。
是下意識認為自己的日常,能夠永垂不朽吧。」當下的吉野壽不像平常YouTube 影片那樣發狂怒吼,而是像普通民眾一樣吶喊。
我見證了那樣的希望,當然有義務轉述給別人。我想大家都擔心,一旦支持對象不同,關係就會鬧翻。這本書就是我走過大半個日本的日記,記錄了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間的移居生活。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房子被海嘯沖走,核電廠爆炸的畫面,就覺得我必須去了解自己的生活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當我知道那位歌手朋友在宣傳抗議活動的時候,眞的很開心,就算粉絲不說「好失望」這種廢話,他也一定掙扎過要不要宣傳吧。
周遭沒有別的人家,旁邊有條小河,用的是井水。如果好朋友彼此投的候選人不同,或者是喜歡的歌手有不同政治立場,就會對人家失望,討厭人家的作品嗎?難道音樂家只要做音樂就好了嗎?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妄想自己的「日常」與他人分離,而且堅不可摧吧。從 MacAskill 的整理,我們可以延伸消化一下: 「明確」和「具體」的區分:一個強調提供夠多界定來讓別人掌握你談論的範圍,另一個強調在這樣做的時候可以適時舉例。
有時候引用能做為點綴或註明資料來源,但你不能期待藉由引用來取代自己該做的說明。若路標不夠清楚,讓讀者無法讀懂文章,或者誤讀文章,都會降低讀者對文章的評價。不只參加哲學獎會需要人寫論說文,課堂報告、小論文,甚至網路筆戰可能都需要。現在的高中生,除了散文、小說、新詩的文學獎,也有論述型的獎項可以參加,如師大持續舉辦的「人文經典會考」、Mplus和文化部舉辦的「青少年評論文學獎」,以及過去這個專欄介紹過的Phedo哲學獎。
5. 缺乏路標(signposting) 一篇好讀的論文,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每個段落和語句扮演的角色。行話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討論方便,讓論文不用寫到一百頁,讓研討會可以及時結束。
若你介紹的是別人的論點,當然應該把 credit 歸給人家,你可以簡單的引用,或者用註解註明出處。關於論說文寫作,若想進一步了解指引,我推薦兩本書。像是如果你把「相對」定義成「每個人有不同意見」,那道德當然是相對的,只是在這種情況底下連科學也會變成是相對的。有些詞彙有歧義,像「二元論」、「理性主義」之類。
很多看起來很棒的洞見,其實問題是出在細節上。6. 使用驚嘆號 大部分你會想用驚嘆號的地方,其實都不值得驚嘆。那些到現在還在鼓勵學生學成語的家長和老師,可以思考一下這件事:讓你的小孩學一些現代幾乎沒人使用,懂的人也很少的片語,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的小孩要學英文,你自然會覺得他應該先精通現代英文使用者最常用的那些單字和文法,能夠流利運用,行有餘裕,再去學比較冷僻的用法。如果你沒給出足夠說明讓老師知道你用的是哪個版本,這恰好顯示你的理解不充分。
我自己平常寫稿也會用google doc直播,大家給的意見都很有幫助。2. 濫用成語和修辭 過去的作文觀念也強調成語和修辭,但這些元素通常會讓論說文更差而不是更好。
不管是小論文還是報告,都考驗你分析問題、建構論證的基本功。清楚的小節標題、條列式、段落之間的承接語句(「不同於先前XX的看法,我認為⋯⋯」、「許多人支持XX,不過有兩個反例值得注意…」)之類的東西都會有幫助。
在特定領域寫東西,你可能覺得老師(或評審)應該懂這些行話的意思,所以不用特別說明,但是: 老師需要的不是他懂,而是藉由你寫的東西來看出你懂不懂。8. 不夠明確、具體、簡潔、簡單 牛津學者 William MacAskill 在〈how to do well in philosophy〉這篇文章裡整理了四個寫作要點,他的文章是針對哲學研究生,不過一般論說寫作其實也都適用: 明確(X)效益論旨在增加快樂。具體(O)效益論不合理,因為它會要求我們殺掉一個人,用他的器官救其他五人。「簡潔」跟「簡單」的區分:一個強調不要說廢話,一個強調沒必要的時候不要用看起來比較高深的詞。2018年開始學測國文寫作一反過去抒情散文的傳統,改成「知性」和「情意」兩大題,其中「知性」大致上就是寫論說文,考驗學生理解資料、建立論證、說明理由的能力。作品有好有壞,這很正常,但我發現讓我覺得特別可惜的並不是那些寫得完整明確但論點很普通沒意思的作品,而是那些從文章裡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思和興趣,但礙於寫作能力而無法表達的作品,像是哲學家的靈魂被困在寫作訓練不足的軀殼裡。
引用卻不說明,無法顯示你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簡潔(O)若有問題可以打電話給我。
※感謝鄭丁嘉和葉多涵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修辭本身不會是加分項目,在論說文裡也有「美感」概念,但跟文學散文可能不同,並且跟作文一定不同,一篇論說文可能會因為恰到好處的案例而漂亮,或者因為簡潔有力的結尾而漂亮,但不會因為作者用了很多國文課教的修辭法而漂亮
這些家庭成員,都會是猝死高危險群。隨著醫學進步,利用次世代定序(NGS)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即可最多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多種疾病。
不要不在乎找出隱藏的基因殺手,一直等到猝死的發生,卻又後悔不已。這些人,平常不太會有症狀。他們容易死於右心室心肌病變引發心律不整,簡稱ARVC。4. 肥厚性心肌症 肥厚性心肌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種遺傳性心肌病變,為引起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最常見原因。
其實身為急重症醫護人員,我們看到年輕人救不回來,心中也都會喊「好年輕啊⋯⋯」,有著無數的無奈。在她的家人,也是測出同樣的c.2508delA的基因受損。
發現83%年輕人突然猝死,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係。我急救過不只是一般年輕人的猝死,我也急救過年輕的護理師、年輕的醫生。
常常看到很多年輕人猝死,家屬們的無助,悲慟不已。他的姐姐36歲,常常會有昏厥症狀。
發現隱藏的基因殺手 荷蘭一篇今(2020)年2月發表在《國際鑑識遺傳學期刊》(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的研究,針對102名荷蘭猝死案例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有近6成(58.8%)的案例,帶有導致心律不整的基因變異。它的特徵是在心電圖看到QT間隔的過度延長(男性大於440毫秒,女性大於460毫秒),易造成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跳易停止跳動。這些人基因檢查有c.292T>C這樣的基因突變,都是威脅生命停止的殺手 3. 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 文章記錄,一名17歲男性病人發生猝死,才發現他有一個弟弟13歲,也突然死亡。我救不回來這些人,他們都是在家𥚃、在值班室猝死、甚至在開刀房猝死。
在做心臟超音波愕然發現右心室擴大,右心尖有似動脈瘤。病人身上後來發現有c.2508delA的基因受損。
後續檢查結果發現,姐姐心臟超音波檢查和心電圖一切都正常。研究人員對於當中的20個家庭,記錄心血管疾病病史或遺傳疾病,查看其是否為高風險家族。
其中25%的人,檢查出罹患有基因突變,這些潛在的基因變化,導致了這些年輕人很容易誘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病人的母親和姐姐和他一樣,也都有2146-1G>C基因受損。